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世宗篇2 唯一结论
第(1/3)页
从洛阳上层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况来看,在帝位的承继大事上,实则一共有四种选择。
到进入新年时,朝廷内部,呼声最高的,有三种,安南王刘文涣,荆王刘文济,以及在二王抵京之前由尚书令王旦提出的,从众皇侄中择一禀赋出众之子,立为皇储,进登大宝,续大行皇帝之皇纲正统,当然,必须是太宗余裔。
前两者自不必说,但第三条,自提出来之后,便拥有极大的市场,不管是勋贵还是官僚,不管是什么出身,什么职位,什么集团,对此似乎能找到认同并支持的那部分人。
当然,这个建议,同样有值得疑虑的地方。首先,此议背后的慕容太后以及慕容氏家族,让各大派系都心存忌惮,实在是这位太后,既能折腾,又折腾不出什么好事来,过去的八年,有大量案例佐证这一点。
不得不说,虽然是王旦提出“过继之议”,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背后渗透着浓浓的慕容皇太后的意志,并且,在过继之后,紧跟着或许就是“临朝称制”抑或“垂帘听政”了。
在这件事上,或许杨皇后更有发言权,毕竟,她是正宫皇后,母仪天下,杨氏家族比之慕容家族,影响力、实力都不弱,并且名声要好得太多。只不过,不管是杨皇后,还是背后的杨氏家族,在这方面,似乎都没有什么想法。
身为尚书令,大汉帝国实际的首相,王旦在这等重大且敏感的事务上,做出这样的决定,并与看起来不那么靠谱的慕容太后结盟,其立场出发,掰开来看,实则也不复杂。
太宗皇统,也是他矢志不渝、坚定维护的,但他不只是太宗旧臣,同样也是刘文澎的东宫老臣,并且被他推上首相之位。不管大行皇帝生前有多不得人心,又干了多少荒怠之事,他对王旦的恩遇都是实实在在的。
因此,太宗之下,王旦还必须维护大行皇帝。而从皇侄之中,过继一子,继承刘文澎一脉香火,便是一个具备很高可行性的办法。并且,不管是选刘文涣还是刘文济之子,对两者而言,也是一种安抚。
当然,这种想法多少有些一厢情愿。即便抛开慕容太后的干政不谈,再立一个少年天子(刘文涣、刘文济之子,年纪大的也就十来岁。),这件事有些诱惑力,但对于那些真心为家国大计考虑的有识之士而言,又很值得商榷了,大行皇帝的教训,在当下,实在太深刻了。
因此,三种选择,各有其短,各有非议。
至于第四种意见,则来自吴王刘晖(刘文澎继位后,晋位吴王),平康八年的刘晖,已经五十八岁,也到人生暮年。过去的二十来年,他在名下的太和楼弹了二十年的琴,听了二十年的政。
骨子里,刘晖就是个健谈键政的人物,因此,到行将就木的时候,又放了一个“大卫星”。
皇帝之位,怎么都轮不到他来,因此,见国无主君,诸方争执,他兴之一起,干脆提出,让燕王刘昭继位。
燕王刘昭,世祖皇帝第十子,更是符后所出的嫡子,当然,如今的燕王,年已五十又六。从法理性上来说,燕王刘昭还真具备较天下宗室相对靠前的继承顺位,并且,此议还真有人附和,比如得知消息后便早早地来西京奔(看)丧(戏),顺便浑水摸鱼的安东王刘文渊。
且不说吴王刘晖此议是出于怎样的心理与考量,至少燕王刘昭本人是急得跳脚,明确拒绝,坚决抵制,为免误会,甚至也跑到邙山去了。
不得不说,世祖皇帝的十六个儿子中,获得最通透,也最自在的,正是燕王刘昭。他是真的不争不抢,一心一意,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(包括对南洋封地的经营),就连宗正的位置,都是当年太宗皇帝强塞给他的。
正主都不乐意,甚至出走躲避,那这项提议,自然没有商讨下去的余地。当然,成功率几乎为零。
但是,吴王刘晖的提议,也反应出一个严重的问题。当平康八年过去,大汉帝位依旧空悬未决,各方势力仍在拉扯角力,这样的情况,对大汉帝国而言,无疑是一种伤害。
阎王不在,小鬼当家,即便过去是刘文澎这样一个不大靠谱的阎王,对下面也有相当强的压制力,但在金乌坠落,天日不表的情况下,大汉帝国上下,越来越多的鬼魅宵小也趁着这段时间,猖獗横行了,这样的机会,可实在太难得了。
不过,大汉帝国的体制决定,这样的混乱终究是有限度的,而当高层的权贵们以及朝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,一种共识也慢慢形成了,新君必须得尽快“出炉了”。
......
荆王府内,书房,刘文济默默地坐着,表情凝重,一张脸上写满了严肃。书案上摆着一张纸,纸上是刘文济亲手绘制的京畿各大势力及权贵关系网图。
宗室、外戚、勋贵、官僚、军队、部司、遗老......纷繁的脉络,复杂的关系,足以撑爆人的脑袋,然而,最让刘文济感到烦忧的是,这些掌握着大汉帝国话语权,在帝位上占有重大影响力的群体,不管怎么分类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02sw.net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