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宗篇49 魔都的诞生_汉世祖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太宗篇49 魔都的诞生

第(2/3)页

新海关制度,依旧走过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。其中,不只是依附于市舶制上那部分官商的拼命维护,最重要的还是大汉上层,准确得指财政司舍不得市舶司制下那丰厚的进项,垄断的生意从来都是最赚钱的,也最让人难以割舍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面对里里外外的怨气,以及层出不穷的问题,过去的这些年,“市舶派”一边压制改革的声音,一边遇漏补漏、弥合问题。然而,这终究只是一种挣扎的表现,只是延缓了市舶司制走向崩溃的速度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管既得利益者如何死命维护,根本问题在于,旧的市舶制度无法满足日益壮大旺盛的海贸管理需求,这个根本矛盾不得到解决抑或缓解,新的问题只会越积越多,发展到影响外贸的程度,问题已然深重。

        改革是有必要的,在皇帝刘旸那里从来不是问题,只要有足够说服他的理由。但倘若只是国内的海商与外来的客商,即便他们喊破嗓子,只怕也很难真正动摇那根深蒂固的制度,毕竟既得利益集体太过强大,财政司的边上,还有少府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,当南洋的封国王们,不断向朝廷提出诉求,指出问题时,那影响就大了。对于旧市舶司制度,那些封国显然也是深恶痛绝,他们要发展,也离不开与大汉的贸易,而在过去十多年的贸易过程中,自然也深刻地体会到内外海商们被剥削的痛苦。

        作为封国,向朝廷提出诉求是习惯性的事情,作为大汉皇室后裔,世祖皇帝的子孙,他们又能直接上达天听

        于是,当各种改革的声音传入皇帝刘旸的耳朵,又经过多方的调查研究之后,对市舶司制度的改革,依旧开启了。这仍旧不是个快速的过程,前前后后拉扯了好几年,一直到雍熙九年冬,方才正式宣布定制。

        为满足对外贸易、口岸、税收、缉私等事务管理,进一步促进海贸发展,加强与封国、外国之间的联系,大汉出台了《海关管理条制》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沿海地区,一共设立了五大海关,自南至北,分别为粤海关、闽海关、江海关、东海关、渤海关,各大海关设总监一职,从三品,海关下分设口岸,进行综合管理。海关直属于财政司,总监及下属各口岸关长由朝廷安排,并配备专门的海关部队进行检查、治安、缉私等活动

        新海关制度,或许并不是那么地完善,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或许还会爆出更多新的问题,但这种应时顺势的改革,却有其重要意义,这也是整个雍熙时代下积极向好求变的积极风貌的展现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在当下,在雍熙十年夏季的上海,松江沿岸上,仅仅看那些围观江海关大楼揭幕仪式的内外商贾的欣喜表情,听到那震耳欲聋的掌声,就可知在此项改革上,是如何地得“民心”。

        雍熙十年的上海,比起之前,更加繁荣了,日新月异的变化依旧在持续,人口进一步增加,已然是座超三十万人的大都邑,吸引着江海所及之处所有客商的到来,至今仍看不到上限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最大的变化在于,行政地位的提升,如今的上海,即便在的大汉帝国也能名正言顺地称之为“上海市”了,也是在雍熙九年,这片曾经不名一文的乡下小渔村,成为了大汉第一座“计划单列市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此事的促成,得益于江南道布政使王玄真的大力推动,当初在就任之前,就曾接受过皇帝的面授机宜,到任之后,王玄真对上海、苏、秀二州之间的情况,又进行了一场深入彻底的了解。

        最终经过他上呈中枢,决议将上海这座因对外贸易而勃兴的港口城市单独列出,成为直属江南道司管理的“市”,而“市长”也成为大汉地方行政体系中的一个新职衔,直接定级三品。税收上则由中央与江南道共享,采取“二八分成”原则。

        至此,为松江、港口贸易之利,你争我夺,争得面红耳赤、头破血流的苏秀二州,最后啥也没落下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只没抢到嘴里,原本护在盘子里的东西还得倒掏出来,经济实力+政治地位结合到一起的新上海,腰杆贼硬,毕竟有中央与道司背书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,在王玄真的支持下,又对上海市辖区进行了一番调整,基本上囊括了苏秀二州东部的整个松江下游地区,都成为了上海地界,曾经苏秀二州争执不下的东西,都被上海一口吞下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样的结果,显然不是二州能够接受,最推动过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02sw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