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七章 战术上的改变_篮球之上帝之鞭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九十七章 战术上的改变

第(2/3)页



  “我不知道,不过他的战术训练计划书说服了我,我也不知道当时奥布莱恩为什么不采用他的想法。虽然有些天马行空,但有理有据,极有条理,最近我们训练的内容不过是他计划的一部分罢了。”看起来作为球队的主教练,卡罗尔还是拥有着更为全局化的眼光。这也是放权把战术建设和训练都交给莱昂的原因,他知道总有一天自己屁股下的位置会是这家伙的。

  从早上训练开始,莱昂就根据卡莱尔提出的一些意见点开始修改战术阵型,关键的一点就是把内线策应球员的活动位置从底线低位至罚球端线,调整到了肋部低位到罚球圈内。这样的调整看似微小,对阵型的影响却是巨大的。首先,底角三分线球员的切入线路从之前的在掩护球员身前过,改为从掩护球员身后过,这样的变化让切入球员直接接外线球员传球篮下上空篮的难度增加,因为接球人和传球人之间挡了一个掩护者。第二点变化,外线持球者直接中路突破攻击内线的路线遭到了掩护人的阻拦,不在那么一马平川,如果持球人想直接杀入篮下,就需要从侧边绕过突击。

  从这两点来看,内线掩护人的提上似乎阻碍了球队快速进攻的展开,对于速度快、球员身材高大强壮的NBA比赛节奏,一秒钟的延迟和十几厘米空间的拥堵,都会导致一次进攻的失败。所以虽然二次快攻中也有关于内线掩护人提上的战术套路,但那都属于后续变化,基本没有起手就让掩护人站在较高的位置的。

  不过,昨天晚上卡莱尔喝醉酒后的一番话提醒了莱昂,他提到了“拉扯”和“挤压”两个概念,让莱昂对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战术套路有了全新的感悟。总体来讲,篮球战术的核心目的是为球员创造出手空间,而创造空间的主要手段分为两种,一种属于“拉扯型”,既通过不规整的进攻阵型和球员不断地掩护、跑位,为球员赢得零防守的进攻机会,诸如普林斯顿战术、UCLA战术都属于这类体系。这类体系在起手上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1-4站位发动进攻,而1-4站位是一种非常扁平化的进攻阵型,为的就是把对手的防守阵型也拉开拉扁,为球场腾空间,为球员跑位、空切制造机会。

  另外一类就属于“挤压型”,挤压型的代表是Inside-out以及三角进攻,这类进攻阵型球员站位往往很规整,各司其位,通过球队中某几个球员强劲的个人攻击力吸引包夹,或者通过掩护、跑位、传球,在小范围内形成有利的进攻态势。这种战术阵型不是特别追求零防守的进攻机会,而是通过挤压变形,寻找防守空隙强行而快速地发动进攻,反正有人防守进一球和无人防守进一球得到的分数都是一样的。

  对于凯尔特人而言,缺乏传球大师的他们,几乎很难通过阵型拉扯找寻战术机会,因为找到了一般这球传不过去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02sw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