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两千六百七十章 蜉蝣天地(三十五)
第(2/3)页
“我是不是很可笑。”奥利弗说:“我因此而做出了太多不明智的举动,比如一意孤行的离开莫斯科,因为那里和我想象的并不一样。”
“我以为我会看到一个充满理想的国度,但到最后,那里更像是一个挂满了荣誉勋章的坟墓。”
“于是我拒绝了他们的任职邀请,他们以为我是想要再度回到最前线,但我也没有回去。”
“有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矫情,像个不谙世事的小孩,见到一点这个世界的黑暗面就觉得接受不了,逃避着缩回壳里。”
“但我看到的那些东西在不断地消磨着我的激情和动力,我宁可躲回家里什么也不看,也不想某天在这种漩涡当中被磨的粉碎。”
席勒在心里叹了口气,奥利弗是个宁折不弯的人,一个到死都不肯低头的理想主义者。
他有践行自己的理想的能力,但唯一的问题就是内心驱动力完全的来自于情感刺激,而非理智思考。
他必须得先受到情感的震撼,然后才能萌发出澎湃的动力,而不是经过理智思考后觉得这事有益,然后产生动力去做。
这是完全的两种人,说来也是各有优缺点,前者能够产生的动力极为强大,甚至能够创造奇迹,但是一旦情感刺激减弱,难免后继无力,如果陷入负面情绪当中,就会如奥利弗一样产生恶性循环。
进行理智思考的逻辑思维是常年日久养成的,短时间内不会改变,那么思考出的结果就一样,就能够持续的提供长久的动力,但理智天生与灵感相冲,这种人虽然内心驱动力稳定,但鲜少有灵感爆发的时候。
又因为理智判断得失太过清晰,一旦陷入不利局面,很容易过分倾向于坏的结果,想的总是多做打算,多留退路,所以逆转局面、创造奇迹的能力不足。
而要纠正这两者过于极端的情况也简单,对于前者不能以过去之事作为刺激,比如让其沉溺于仇恨、悲惨的过往当中,而要以尚未发生的未来作为诱导,比如让其着眼于他人已经成功的事、已经享受到的生活、如梦似幻的美好的未来场景。
俗话说的好,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,以过去的仇恨作为动力源泉,一旦仇恨消失或者意识到仇恨的本质,那这种驱动力就很容易消失,因为仇恨是已经存在的,可以被解析的,自然就是可以被消弭的。
但是未来毕竟还没有来,一种不存在的东西是任谁怎么想都行的,人类的想象力是永远没有办法被毁灭的,只要不存在,自然无懈可击。
长远的目标也有助于此类人,长期的保持内心的动力,就算还是会最开始的时候比较积极,但也不至于后续完全的无力乃至放弃。
而对于后者,却要使其多多回望来路,绝大多数时候只分析现在的情况,难免限于形而上学,虽然一件事怎么做很重要,但是为了什么而做更重要。
这种人需要时刻记得自己做一件事的出发点是什么,而不是走一步换一个环境就重新思考这个环境当中的利益得失,否则就很容易像熊瞎子掰玉米,掰了这一棒又扔了那一棒,到最后手里只有一棒玉米,又觉得自己迟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02sw.net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